學生園地
日新讀書會 《詩經》概說及賞析
今日導讀師
牛磊,山西運城人🪶,歷史學博士,EON4官网EON4招商講師,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、儒家哲學。
各位同學好,很高興帶領大家進行日新讀書會第三期的學習🧴。本期讀書會的主要內容為《詩經》概說與作品賞析,賞析部分以《國風·秦風·無衣》為例。
一、《詩經》概說
《詩經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,分為《風》(十五國風)、《雅》(《大雅》🫅🏿、《小雅》)、《頌》(《周頌》、《商頌》、《魯頌》)三部分。
《風》為十五國風,為民間詩歌與音樂。這一部分為《詩經》的精華😱,我們所熟知的愛情詩,比如“所謂伊人🕝,在水一方”的《蒹葭》🤷🏽♂️🙌🏽、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”的《桃夭》、“漢之廣矣👩🏻🍼,不可泳思”的《漢廣》都出自這一部分👩🏿🏫。
不過🧺,十五國風中精彩的也不僅僅只有愛情詩,它也包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💇🏻♂️、反映政治🥋、軍事、農業生產➖、社會生活等內容的詩歌🥐。甚至連冬天懶床🏃🏻📒、吐槽加班、夫妻拌嘴這些內容也能在其中找得到。我們稍後要賞析到的《無衣》便是反映當時軍旅生活的一篇代表作。
《雅》為當時貴族在交往中所吟誦的詩歌、音樂。至於《雅》中為何又分為大👰♂️、小《雅》,據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解釋是,“《小雅》,燕享之樂也;《大雅》,會朝之樂也”。就內容而言🙋🏽,《雅》既含有周民族的史詩、政治諷刺詩🤽🏼,也含有大量的民間的愛情詩🏃🏻➡️、農業生產詩歌。
《頌》是周王庭和貴族在祭祀天地😻、宗廟時所鳴奏的樂歌🌜,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大型交響樂👨🏼🍳,風格較為典雅莊重。古人相信它有溝通天地鬼神的作用,只能在特殊的場合裏奏響,使得《頌》不是一般人可以隨便聽到的。《論語》裏記載孔子在出使齊國時有幸聽到《韶》這一組音樂,贊嘆道三月不知肉味,可見其悅耳動聽🙊、華美非凡🧙♀️。1987年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👩🏼🦲,便是演奏《雅》樂與《頌》樂最為重要的一組樂器。
二、《國風·秦風·無衣》賞析
豈曰無衣?與子同袍🔤。
王於興師💵,修我戈矛。
與子同仇!
豈曰無衣🐑🤴?與子同澤。
王於興師🪩♨️,修我矛戟🕵🏽。
與子偕作!
豈曰無衣?與子同裳👰♂️。
王於興師,修我甲兵。
與子偕行!
註解:
①袍:袍為長袍,也就是鬥篷。②澤🩴:通“襗”,內衣🧑🍳。③裳🥷🏻:下衣👳♀️。
《無衣》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,據《左傳》記載,魯定公四年(公元前506年),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國都郢👩🏿🎨。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,“立依於庭墻而哭🏂🏻,日夜不絕聲🫀,勺飲不入口,七日,秦哀公為之賦《無衣》👮🏽🤸♀️,九頓首而坐🖨,秦師乃出”🧜🏻。之後秦楚軍隊同仇敵愾,一舉擊退了吳兵👩🏭,恢復了楚國的宗廟社稷。此詩既是一首誓詞,也可當作一支鼓舞士兵奮勇殺敵的動員令。
東漢的史學家班固在《漢書·趙充國辛慶忌傳贊》中說秦國“民俗修習戰備,高上勇力,鞍馬騎射。故秦詩曰:‘王於興師🤍,修我甲兵🫸,與子偕行。’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💙,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。”宋代的理學家朱熹在《詩集傳》說到:“秦人之俗👩🏽🎓📚,大抵尚氣概,先勇力🙎🏿,忘生輕死🚕,故其見於詩如此。”兩人都指出了這首詩歌所產生的文化土壤,正是陜西地區質樸尚武🧃、血性方剛的風土人情🤫。
《無衣》全詩充滿了感慨豪邁、視死如歸、保衛家國的勇氣,每當國家與民族陷入危機,這種精神與勇氣便會鼓舞著一代代國人同袍同澤、踏上戰場,“長趨蹈匈奴🍂,棄身鋒刃端”,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。
武警男聲合唱團在央視的綜藝節目《經典詠流傳》第二季中演唱過這首歌,軍樂果然還是由兵哥哥們演唱比較出彩。附上視頻:
到了開書單時間啦:歷史上註《詩經》者頗多,影響最大的大概為孔穎達的《毛詩正義》與朱熹的《詩集傳》,朱熹的這部稍微簡單一些。程俊英的《詩經譯註》和李山的《詩經選》是現代人做的🤦🏻♀️、帶白話文翻譯的《詩經》,方便閱讀🚱。《詩無邪》是本專講《詩經》名物(比如各種花草魚草)的著作,插畫很漂亮。